平陆县地处秦、晋、豫交界处三角地带,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东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与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为邻,西与芮城县为邦。平陆县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发展旅游事业得天独厚。古有“七贤八景”追寻着尧舜许由、殷商傅说,春秋百里奚,三国周仓的依稀足迹,展示着茅津晚渡、竹林晓钟、砥柱奔涛、中条积翠的怡人景色;今有曹川红叶、龙陡双虹、高峡平湖、冀都桃园、万亩松涛、黄河飞桥,平添了许多感受自然、陶冶情怀的醉人风光。 


茅津渡

位于平陆县城南茅津村,南岸为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镇。历史上曾名陕津渡、茅城渡、会兴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险要,历史悠久,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也是万里黄河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有“铁码头”之称。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茅津渡又叫“陕津渡”,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云:“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此为茅津的由来。后因别于茅津村,人们才习称之为“茅津渡”。据《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据载,茅津在春秋战国时,已形成渡口,且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伐灭虢国,即由茅津渡河。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郑,晋出奇兵从茅津渡河,以逸待劳,败秦军于崤山。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1948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的陈赓兵团由此渡河,麾师南下。现为太(原)茅(津渡)公路的终点。除运城河东的盐外,晋南的棉花和煤炭,部分也经此外运。渡口有机动渡船,每日摆渡客货车数百辆,交流晋豫两省物资。又建电灌站于此,用黄河水浇平陆地。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1993年12月,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后,茅律渡车少人稀。茅津渡风景秀丽,仲夏到秋末时,日落方向与河道走向近乎平行,晚霞红似火,水天共一色,形成“茅津晚霞”迷人景色,令人流连忘返。登游艇击水逐波,更能使人气荡神怡。茅津渡“旧貌变新颜”,焕发出新的风姿,终日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渡口风景秀丽,激浪江波,水天一色,“茅津晚渡”是平陆古八景之一,成了“黄河一日游”的著名风景区。


农家的地窨院

平陆县地处山西最南端,过了茅津渡就到了河南境界。这里地形复杂,山垣沟滩皆有;地势“北高南低,从中条山到黄河边是一面坡,海拔相差 500之多,南北距离只有25公里,东西狭长,从东到西达 150公里。整个县境沟壑纵横,仅土沟就有75条,支沟、毛沟更是数不胜数,自古以来人们就用“平陆不平沟三干”的俗语来描绘它。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居住建造习俗,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民居形式——地窨(yin 第四声)院,显示了黄土高原居住民俗传承的鲜明特色。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约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上下斜向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阳的正面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或“干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渗入地下。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窑洞凿洞直通上面作为烟囱。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的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平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封住。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由地窨院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发现,只有当你临近院子边缘时,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所以有首民谣描绘它:“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在山西南部地处中条山南面的平陆、芮城两县,到处是这种地窨院。勤劳的农民在院里坡前栽种树木,地窨院被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而不相见,人声嘈杂而影踪全无,是一种十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居住形式,成为山西村落景观中别具风情的一种类型,因而倍受国内外民俗学、人类学专家的重视。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我国的居住民俗传承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式。《礼记·礼运》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营窟”就是一种地穴式房屋。《墨子·辞过》也说:“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后来发展为横穴居室,即窑洞。接着又有竖穴居室,即地窨院,以及半地穴居室。最后才创造了地面建筑。当然,人类的文化选择具有非单一性,对民居形式的选用也不例外。在自然环境相同的平陆境内,也还有其它民居形式,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砖瓦房逐渐增多。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与平陆自然环境相似的地区,如晋南的闻喜、万荣、临汾等地,以及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也都有地窨院。但是,平陆地窨院极为普遍,特色明显,以至成为山西民居中独具黄土高原风格的一种类型被延用到今。


流庆寺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位于平陆县洪池乡西张村南。创建于隋仁寿年间,初名为报德祠,是唐高祖李渊为报答秦琼救护之恩而建。宋时易名流庆寺。历唐、宋、金、明、清各朝,均有增修。现存的主体建筑——阁楼,分为上、下二层,底层面阔五间,进深四椽,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系明代建筑风格。其余三座大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顶,系清代建筑风格。寺内存碑十余通,系唐、宋、明、清遗物。属“古晋八大寺”之一。


黄河栈道遗址

位于山西省平陆县至夏县和垣曲3县沿黄河的悬崖峭壁之上,开凿于汉代。栈道依山傍河,时断时续,气势雄伟。大多先依山腰向内开凿成“凹”型通道,然后在通道岩石上开凿方形壁孔、牛鼻孔、底孔等,再插以木梁,梁上铺板,形成完整的栈道。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但在现存栈道上,所有木构件已荡然无存,只有各种壁孔和低空残留于通道岩石上。由于栈道久被废弃,或因山体自然崩塌而不复存在,或被修沿河公路时推下的碎石掩埋等种种因素,致使所发现的45处栈道,长的达数百米,短的仅数十米。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栈道路面宽窄不一,保存较好的,宽度可达2.5米之多。坍塌严重的,仅残存数厘米或完全塌毁。大多数路面已经坎坷不平。但在部分地段的栈道路面上,还留有间距基本相等的凿痕。在某些地段,路面相当平滑。纵览古栈道,基本呈水平状,但某些地段也有起伏,反映出古代是以地形走势,节省工力、材料的原则择点修建栈道的。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栈道遗迹是古人制服自然、利用资源的非常好的例证。巨大的工程量和施工的艰险,可以理解古代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也是相当大的。河道的修治,栈道的开凿和架设,如同现在修筑铁路和高速公路,在国家机器的总体营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黄河古栈道的发现,印证了历史文献对黄河漕运的记载,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同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待于进一步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虞国古城遗址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位于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及四周,据清乾隆版《平陆县志》记载:该城为春秋时晋献公所灭的古虞国都城。遗址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现残存城外郭南墙300余米,墙基宽15—20米,夯层厚6—8厘米。1980年,山西文物商店从长治征集回刻着“虞侯政”名字的青铜壶弥足珍贵。因为这个叫“政”的人,是西周时的虞国国君。虞国夹在虢国和晋国之间,且南面十几公里处就是黄河中游的著名古渡茅津渡,扼守在晋国通往中原的主要通道上,在地缘政治上,劣势尽显,留下“假虞伐虢”“唇亡齿寒”两个引人深思的成语,就被掩埋在历史深处了。虞国古城遗址对于研究虞国以及其它各国在攻伐不绝的春秋年代兴衰存亡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这个虞国,就是成语“假虞灭虢”中,被晋国灭掉的虞国!因为在诸多历史事件中的可悲可叹,以及后世相同的一幕屡屡上演,“假虞灭虢”和“唇亡齿寒”这两个成语,可谓尽人皆知,“假虞灭虢”也成为军事家推崇备至的三十六计之一。然而,虞国、虢国在接踵被灭后,虢国国君的墓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发现,虞国国君墓地却湮没不闻至今不知,其国君的具体名字,甚至连史籍中都基本是一片空白。山西文物总店征集回的虞国青铜重器上的“虞侯政”,是目前所知唯一的虞君的名字。


平陆黄河湿地野生天鹅乐园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这片黄河湿地位于河南与山西交界处,两省政府和当地居民长期致力于保护野生天鹅,政府拨出专款、安排专人定期给天鹅喂食。如今,来这里越冬的天鹅数量逐年增多。每年冬季,这里都洋溢着人鸟和谐相处的暖意与生机。


枣园汉墓群

山西省文管会在平陆县张店镇枣园村南的汉代墓区发掘了一座砖室墓,其内壁画曾在国内史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对此,《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做了详细记述。该墓规模虽不算大,但所绘的牛耕与耧播,真实地描绘了东汉初年农业生产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中国最早的表现农业生产活动的绘画作品。这对研究当时的农业发展、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提供了重要资料。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耧车是汉武帝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生产经验发明的,对促进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从壁画的“牛耕图”来看,不仅时代上较江苏睢宁、陕西米脂、内蒙古和林格尔等地发现的为早,而且在操作技术上也表现了一定的先进性;再从枣园墓壁画所绘牛耕图只1人挥鞭策牛拉犁的情形来看,已超越其他地方所绘的“二牛抬杠”和“用耦耕、二牛三人”的阶段。


傅相祠

位于平陆县县城东北傅岩山上,是为纪念商代命相傅说(读yue)而建。平陆县圣人涧镇圣人涧村之傅岩,在唐大历年间已建有傅相祠,(当地人俗称圣人庙),据清康照《平陆县志》记,祠内有主殿、配殿、碑台、戏楼、砖塔等建筑,亭台楼阁、斗拱飞檐、傅岩屏影、涧水环绕,平陆古八景之一的“傅岩霁雪”就在这里。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傅相祠遗址旁,现有金代“傅岩”二字碑刻,明清时期的“傅说故里”“殷商中兴贤相傅公版筑处”等碑刻,版筑遗址物“圣人秸”,还有与傅说相关联的“大臣村”(现今的太臣村)“马趵泉”(即傅说墓区)“部官村”“圣人涧村”“侯岳村”等村名。


平陆山地黄牛

体型较小、骨骼细致、体质结实、行动灵活,全身皮毛细软,毛色有黄、枣红、灰白和黑色等,以黄色和枣红最多。从躯体特征看,与晋南牛比较,头部短而粗,眼大有神,颈部稍短而肌肉丰满,胸部肌肉发达,前胸开阔,背腰较长且宽而平,肌肉也较发达,腹部饱满,但不呈草肚状,后躯发育良好,尻部宽而平,肌肉丰满,臀部肌肉群发达,显得圆而深,后档宽,斜尻和夹尻牛很少,四肢较短,端正结实,强健有力,蹄光亮而坚硬,爬坡稳而迅速。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由于本地沟壑纵横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此种黄牛的腿短有力,蹄坚耐磨,个体不大,行动灵活和宜爬坡下山的特点,最适宜山区农田的耕作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当地群众选牛的标准是:腿要短,身要长,头如桶,眼如蛋,肩如伞,背如案。


平陆木瓜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又名文冠果,生长在平陆县以东的山区,为木本油料植物。果形似月牙形,成熟时呈黄绿色,香气扑鼻。木瓜种籽的含油率平均33.7%,种仁含油率平均达62.8%,还含有26.7—29.6%的蛋白质,木瓜油色泽清、味道香、酸价低,是一种良好的食用油,经常服用可治血管硬化。木瓜树的叶、枝、杆均是药材,可治风湿性关节炎。当地群众将木瓜摘下后,放入衣箱内,防虫蛀,清香四溢。


平陆甜樱桃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又称大樱桃。因其早熟、果大味美而成为果中珍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平陆县的甜樱桃以龙冠品种为最多,主要分布在县城附近各乡镇,5月中旬便可上市,平均单果重6.8克,最大可达12克,果实呈宽心形,外观呈宝石红色,晶莹亮泽,艳丽诱人,果肉和汁液呈紫红色,甜酸适口,风味浓郁,含可溶性固形物13%-16%,总糖为11.75%,总酸为0.78%,每百克鲜果肉含维生素C45.70mg,为平陆县的又一名贵特产。


平陆石榴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平陆具有适宜石榴生长的优势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栽植历史悠久,现有石榴园5000余亩,主要集中在县城附近及县西各乡镇。平陆石榴个大,一般果重500-750克,最大的可达1000克以上,果皮鲜红,色泽艳丽,光滑清洁;籽粒饱满,硕大,鲜红透亮,美如玛瑙;风味悠长、果汁味道醇浓,甜酸爽口,含折光糖17%。石榴不仅是一种美味食品,其果皮亦可入药,性温,味酸涩,主治久泻久痢、下血脱肛、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等症。


葛赵杏

产于县西常乐镇葛赵村一带,个大味美,有“大甜核”、“黄甜核”、“红甜核”、“香蕉杏”、“大红袍”、“白沙杏”、“黄枝杏”、“鸡蛋杏”、“野鸡红”等多个品种。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葛赵杏皮薄汁多,肉厚味浓,香甜可口而略带酸味,吃这种杏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健身爽体。这种杏每个重达二两之多,味道鲜美,制成蜜饯、杏脯、杏干、青梅,装入罐头,畅销国内外。


柿酒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又名花酒。过去平陆县东部山区柿树集中的乡村多酿造。这种酒是以柿子为酿酒料,将生、熟柿子捣碎,拌以碾碎的糜黍面,放入酒曲,发酵后进行蒸溜而成。用柿子酿酒具有两大优点:一是不用粮食,二是度数较低,符合现代酿酒业发展方向。平陆东部山区用传统工艺酿造的柿酒,入口绵,香味浓,为地方一大历史名产。


牛奶子

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



俗称尖尖,它象雁北一带的酸溜溜沙棘,但比沙棘要好吃得多,有大有小,有酸有甜,甜酸可口,不象沙棘那样有股怪味。成熟后的牛奶子有绿豆那么大小,个个如同小红灯笼似的,平陆县从圣人涧镇晴岚片以东,北边山上几乎到处都有。多生长在浅山的朝阳坡面上,四月份开白色的小花朵,叶呈长圆形,枝杆上有刺,每个刺经削平打磨后都是一朵非常好看的花,因此在县东一带,农民吃旱烟,常用此木作烟袋管。白色的小花朵,是山里人的好蒸菜,每逢四月末五月初,常有人上山采牛奶子花,似贵重礼物一样送给亲朋好友作蒸菜用。每年十月下旬,霜降前后,是牛奶子成熟的季节,满山遍野都是红红一片。用牛奶子加工成的饮料,营养丰富,味道甘美。

查看原文黄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陆